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而在过去的两年中,受到人类活动频率减少的影响,人类带给自然的负面影响似乎得到了降低,天空也好像相较于之前变得更蓝了,但真的如同晚上流传的那样,大气环境变好了吗?
事实是残酷的,尽管,2020年到2021年,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因为工业活动受到约束而减少,但是温室气体的总含量却依旧在上升。更糟糕的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发现,主要温室气体在2020年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前十年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一趋势在2021年仍未停止。换言之,作为目前我们首要解决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在过去2年中,并没有得到缓和,甚至人类活动的减缓并没有对自然平衡已经产生的温室效应带去明显的影响,气候变暖仍未止步。
不仅如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间接导致更多的环境问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要避免这种气候问题带来的影响,当下就必须做出行动。
而根据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得出的方案来看,针对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各国需确保在2050年之前结束温室气体排放。说到这个,留意新闻动态的人相信已经想到了“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的立法计划,也是我国在全力治理气候变暖上坚定决心的体现。但是这并非是我国首个针对全球气候所推行的计划。事实上在2011年时,我国就从国家层面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而就在今年的10月27日,国新办发表新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其中针对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温室效应涉及到的生活生产领域进行了剖析,并且制定了细致全面的意见指导。
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的具体内容,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自行查阅,而就内容来说,主要围绕两个词“中国理念”“技术发展”。
所谓中国理念,既又根本开始改善、治理碳排放问题,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清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但是无论在哪个领域,都离不开一个内容——能源。能源领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影响环境建设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主要能源形式还是围绕煤炭及石油等化石能源展开的,无论是汽车还是煤电厂,大部分需要能源供给的领域或者涉及能源储备的领域,都会牵涉到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标准煤,2019年这一数据更是超过了47亿吨,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从16.1亿吨标准煤增至47.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达到了5.8%。但从这项数据来看,生活离不开能源,而我们也因此无法避免碳排放的持续增加。
但是这并非绝对,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开始,我国就已经从软性建议与硬性指标两个方面,刺激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围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推进的可再生非化石能源便受到了持续关注,并且相关的设施也在不断被建立完善起来,并逐渐取代传统煤电。此外,作为储备能源,氢能和钠电池便被寄以厚望。不过不同于前者,氢能和钠电池涉及到多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其中的关键之一便是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以氢能为例,受到技术限制,目前想要实现0碳排的氢气制备仍然存在成本以及转化率等问题。
但是,从可以了解到的数据来说,这方面的发展总体是利好的。相较于2005年,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9.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4.7%,发电量达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以上。
不过,总的来说,要持续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工艺和技术与增加在低碳产业、固碳产业的投入,依旧非常重要。